0%

润の复盘(上)

不知从何时起,对于润这件事有了念头,下定决心。总之不是上高中的时候,还记得那时我说过“不论如何也不会出国”,甚至还傻乎乎的期望着ccp内会出个人才来改变中国的现状;也不是填志愿的时候,那时还没想到可能会有10043这回事,肯定也不是上大学的时候,不然我的GPA也不会如此之低,但是因为专业原因我还是动过一丝丝出国深造的念头,那时将我的想法和我爸说了一下,他只丢了一句“钱的问题你自己解决”。

还记得今年二月份我咨询了几家留学中介,正式地开启的了我的肉身翻墙计划,直到今年中秋慢慢地对润的计划做一些各个方面的复盘,大致拟定了三套计划,各有优劣,同步更新到run的仓库里。恰逢今年的互联网的动荡,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找工环境都很不好,而润的路线和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如果说润是一条主线的话,那么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一条暗线,所以不仅是对润的复盘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思考。刚好今年8月迎来了阿里的一周年,也迎来了工作的两周年,两周年标志着新手光环的褪去,对自己的行业有着一定得见解。最近在地里看到篇讲前后端选择的文章说的不错,前端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工种,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天花板太低,拿阿里的P7举例子,后端P7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前端P7的数量,甚至来阿里云之前我都没听说过P8的前端,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:

  1. 前端发展时间相对较短,技术门槛低,我们部门的前端P8老大,从前端起步之初就开始干互联网,一直到现在也就干了不到二十年,作为前端活化石感觉技术也就那样,目前甚至还没在部门里遇到在技术上令我刮目相看的前端。
  2. 前端工作很难量化,不像后端的工作能用时间、流量、服务资源等指标去衡量,前端做的很多东西都围绕着体验,如果是C端的还好,对于B端可能体验就没那么重要了,而恰好体验这种东西是很难通过某种指标去量化的。
  3. 前端的上限很多时候不是自己的技术能决定的,更多的靠业务的舞台和设计师的成就。像后端,只要钻研于业务,很轻松的就能做出一定成果,而对于前端,只做业务,不去卷一些轮子,很难有所突破,不过对于这点,我觉得中国互联网畸形的发展氛围问题更大。但是从业务本身来看,C端的舞台无疑比B端的更大。

但是前端也不是一无是处,我也总结了一些优点:

  1. 前端不用oncall,即使在国外的后端,也是需要oncall处理一些问题的,只不过是有偿的罢了。前端容错率高,bug发现快的优点,几乎碰不到什么紧急事故。
  2. 与人打交道的工种中最懂技术的,懂技术的工种中与人打交道最多的。可能对于一些nerd来说,与人打交道不是什么好事,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,还是很享受撸代码的枯燥之余与后端、设计、产品对线的快乐时光的。
  3. 大前端时代,前端对于技术探索很有帮助,很多人诟病前端的技术深度,但是从没听说有人诟病过前端的技术广度,在发现一个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之前,不妨继续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前端吧。
  4. 前端没有那么卷,也更好找工作。潮水褪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,和参加今年招聘的同学沟通中了解到,即使在今年寒气遍地的环境下,前端依然比后端更好找工作,而且对于国外的互联网环境来说,前端(全栈)也非常受小型初创公司的欢迎。

总的来说,基于对当前大环境的分析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量,原本期望借着海外硕的过渡期实现前端转后端的飞跃的想法,一时优先级也不是那么高了。我骨子里并不是一个热爱技术的人,下班后从来没出于兴趣捣鼓过任何和技术有关的东西,能走到今天纯靠一定的规划和运气,如果将来润出去的某一天我不再敲代码了,一点都不奇怪。